【規範:規範不是用來拉扯的】
上篇,我們提到規範是違反自然天性的,也就是完全不人性化的,而我們想要規範的對象,卻恰巧又是個孩子(人),所以父母得先有個心理準備,那就是孩子隨時都會反抗,才是「正常」表現。
有了這個心理準備之後,再從三點著手,與孩子站在同一陣線上談規範,絕對可以水到渠成:
1. 破口:談規範的時機
2. 規範:訂定規範,靠協商
3. 人性化:父母在過程中只需要做人性化連結
在與孩子談規範時,特別要注意時機,一如每每我進入孩子房間,看到滿屋子都是垃圾,我的心情肯定不好,當下情緒肯定飆高,在這樣的情況下開口談規範,無非是給孩子反擊的機會,他們一定會說:媽媽口氣不好,媽媽擅自闖進房間,媽媽亂發脾氣。
破口抓不好,原本是我佔著理,最後倒成了是我的問題了。
這時得記住,讓規範去扮黑臉吧!
規範有它的職責,所以可以嚴格,而身為父母,那肯定要符合人性化的,誰叫我們是孩子(人)的父母呢!
要把信念要落實在生活中,運用得宜,第一步肯定就要選擇適當的「破口」(時機),然後就可以把規範拿在身前,展示一遍給孩子看,讓孩子好好的審視這個規範,問問他們認不認識它(規範),問他們有什麼辦法對付它(規範),有什麼樣的應對之策去面對它(規範)。
等等,你肯定在這個地方看不明白了,規範不是我們(父母)自己定的嗎?怎麼說得好像我們六親不認,把規範當外人?
是了是了,規範當然是父母自己訂的,但是一旦訂定之後,千萬記住,要立刻、馬上、當下把規範當外人。為什麼要這樣?這是為了不讓自己拿著燙手山芋成了孩子討厭的大人呀!
只有把規範當外人,你和孩子才有可能一個鼻孔出氣!你和孩子才有可能在同一個戰線上,一起想出方法來對抗規範,如此一來,孩子面對的是規範,而孩子後頭還有個父母在幫自己作靠山,這就是規範當黑臉,父母當白臉的妙用。
所以,我在兩個女孩有了房間之後,眼睜睜看著她們隨心所欲的亂搞房間,然後不著邊際的提醒她們要注重房間整潔(當然沒人理我),於是我想著,就讓他們過上幾天好日子(髒亂)吧,之後有機會再來談,這期間,我仍舊偶爾提醒房間該收拾了。
就這樣過了一個月之後,我趁著有一天晚上燈光美氣氛佳,我一邊吃著桌上的佳餚,一邊問兩個女孩,我說:
「對了,之前你們在有房間之前,有答應過會負責把房間收拾乾淨,對吧?所以我想問你們,你們覺得每天晚上睡覺前把桌子收拾乾淨,還是每週一次把房間收拾乾淨,這兩種方式,哪一種是你們比較喜歡?選一個你們覺得能做的,收拾乾淨之後,讓我每週進去幫你們拖地掃地一次吧!」
燈光美氣氛佳,這是最好的談規範的破口,而這段日子以來,我深信她們已經暢快淋漓的過上隨心所欲的好日子了,明白那是什麼滋味了,如果她們有所覺知,應該能明白髒亂並不怎麼讓人感覺美好,所以是時候和孩子談談了。
當然,與孩子談話的過程,千萬別把當初訂定的規範當法官,一個老是判定別人是對是錯的規範,只會惹人討厭。
所以這時候和孩子談規範,只有兩個重點,一個是給自己的,一個是給孩子的,給自己的是:大方向對了就好。給孩子的重點是:只要方向對了,凡事都可以談,只要親子齊心一致把規範當共同敵人(目標),和孩子一起去打擊(完成)它就成了。
所以我的提問方向非常明確:房間要收拾乾淨(規範)。至於該用什麼方式收拾,我和孩子正在並肩作戰的面對它。
這時的並肩作戰,就是「協商」了,也就是我和孩子得一起想出能達成目標的好辦法。
一般父母協商時,可能站在「咄咄逼人」的口吻,要孩子遵守,或者是質問孩子「你之前說過會保持乾淨,現在怎麼沒有?」這樣的方式,等於父母直接做了「規範」的奴隸,只為了維護規範而成了規範的打手(黑臉)。
父母很多時候明明可以和孩子當朋友,幹嘛當敵人呢,弄不好還會一鼻子灰,多可惜!
所以和孩子一起協商時,放緩我們的口吻,規範是規範,父母是父母,我們是站在孩子這邊的朋友,朋友之間當然會提出建議,所以自然就可以給孩子幾個你覺得不錯的選擇,讓孩子瞬間感覺到父母是站在他們這邊的朋友。
當時姊姊瞬間就選擇了「每天晚上收拾桌子」,而妹妹猶豫了幾秒後,也選擇和姊姊一樣「每天收桌子」,兩姊妹有志一同的達成協定。
這也就完成了第二個要點「協商」啦。
至於第三個要點「人性化」該怎麼達標,明天咱們繼續。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☞8/25線上講座台灣地區已額滿,今晚八點準時線上學習
☞8/25講座連結鍊以及登入密碼,小編已全數寄發成功報名通知,若沒收到信件請立即私訊小編